家就是圖書館

29/03/2025

「我們很慶幸,因為我們站在了兩個時代轉換的中間。」著名主持人撒貝寧在一次香港的分享會上這樣說到。

書本的形式從紙質到電子;從過去的一紙風行,到連鎖書店在結業大潮中都幾乎戰戰兢兢。

「你還在看紙質的書嗎?我基本上都不怎麼看了。哦,對了,你要找的那本十年前出版的語言書,現在不出CD了你知道嗎?」

一位斷聯了很多年、最近才見到的老同學在書店幫我找書的時候,這樣說道。

我無語地看了朋友一眼,難不成我在他心中真的是出土文物?

書等於滿滿的安全感

書等於滿滿的安全感

我所居住的天水圍區,有一個設計獨特、館藏豐富的屏山圖書館。

談不上經常看書,尤其是工作之後,能夠騰出時間來看書,似乎都是種奢侈。

一到家,身體就像散了架,饑腸轆轆,只想吃飽睡好等下一天來臨。

然而圖書館就在觸手可及的位置,那種你一旦需要,它就在身邊默默陪伴的那種感覺,讓我十分安心。

書等於安全感,這種感覺之於我,似乎是用很長時間培養的。

整筐整箱抬起來,真的不是熱愛兩個字就可以堅持下來的。

我父母在老家經營一家書店。書店于1990年成立。

父母之前為了生存, 試了很多種不同的生意,後來是靠書店,才算上了軌道。

特別的是,我們試營了幾個月,父親才在客人的建議之下,安了一個滿意的名字,並親自題字的。

紅當當的名字,顯眼地掛出來的樣子,讓我都分享到一種雀躍感。

經營書店的人,其實並不一定是讀書愛好者 ;

讀書愛好者可能未必能經營好一家書店。這個現象,我非常有感受。

別看一兩本書不太重,冒著嚴寒酷暑,整筐整箱抬起來,而且抬一整天,真的不是熱愛兩個字就可以堅持下來的。

而令我佩服的是,父母一直堅持到現在,算下來有整整三十五年了。

書之於你是什麼?

書之於你是什麼? 

書之于學生,是知識的來源,考試的利器;之于初入職場者,是適應環境、甚至快速上位的獨門心法。

除了這些,書之於我,是很多拼湊出來的成長記憶。

在那個物質不太豐盛的年代,書就是唯一的娛樂方式。從三年級開始,我閱覽了全套的漫畫如《叮噹》、《七龍珠》、《IQ博士》。

那種最短的時間,可以從第一本,一本不拉看到大結局的感覺,尤其讓人酣暢淋漓。

我必須用最短的時間看完,要不然父母會發現原來徹夜用功的我,是「不務正業」 。

來到青春階段,父親不停推薦我看《Rich Dad, Poor Dad 》(富爸爸 窮爸爸);

正值叛逆期的我,卻選擇了看 《Harry Potter》(哈利波特)的全冊。

父親歎了一句:「原來所謂的看書,只是貪圖故事情節精彩而已!」

回頭想想,父親大人絕對沒錯;戀愛大過天的年紀,時間(timing)沒到而已。

每一本書裡都有個有趣的靈魂

每一本書裡,都有個有趣的靈魂

等到我畢業離開家生活,父母的書店已經發展到滿滿地佔據兩層的空間。

可能是環境和需要都不同了,附近的屏山圖書館,卻時不時地提供很多適合我口味的好書。

剛入職場的我,看完《人在中環》的幾本連載,好像又回到了之前酣暢淋漓的感覺。

若碰上一本如夢初醒的好書,例如《Atomic Habits》(原子習慣),我很珍惜得一續再續,直到突破借閱次數上限為止。

最好的享受,就是一個寒冷的冬夜,抱著一本喜歡的書籍,蓋著暖暖的被子,聽著外面的雨聲滴答,不經意地入睡吧。

Written by Vicky Z.

*本文版權歸Sounds Fun Class Limited所有。轉載請聯絡本公司*